♣ 教师简介
缪炳荣:男,江苏省泰县人,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7年1月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12月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2009年3月至今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Merced分校(UCMerced)访问学者。
2009年6月入选国际学术杂志《Int.J.Vehicle Structures& Systems》编委;国内《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学报》、《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
2014年入选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通信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抽评专家。
2015年入选国家铁路总局技术咨询专家。
2017年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2018年入选全国材料与结构强度青年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第一届CAE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项目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51375405)(2014-2017),51775456(2018-2021);联合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项目(2010-2011)1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2009)、中央高校科研业务经费项目1项(2009)和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2008)、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项(2013)、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2项(2012-2014,2016-2018)。先后主研完成国家973计划(高速列车安全服役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07CB714700)、国家863计划(2006AA04Z406)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234208)、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项目(2009J006-F)(2009-2010)和霍英东基金项目(2009-2010)。同时主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群体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车辆动力学、结构疲劳与寿命预测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和主研国内和外资企业二十余项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涉及动力学、强度、疲劳寿命、结构优化、螺栓防松、防火阻燃设计等)。
教材专著方面:已出版一部专著(现代车辆结构疲劳寿命预测和耐久性分析,2017.10,科学出版社),两部多体动力学分析教材(第一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发表论文80余篇(SCI/EI 20余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教学方面:已经成功培养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注:博士为协助其他导师指导);并先后承担研究生课程《计算多体动力学》(硕);《铁路振动与噪声》(博);《专业外语》(硕)等教学任务。2019年新增《机械故障诊断与及监测》(硕)的教学任务。
♣ 教师寄语
课题组目的是培养一位人格健全、具有合作与自我负责精神、热爱科研和拥有独立科研能力,积极向上的合格研究生。也欢迎富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报考我的研究生,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
♣ 研究领域
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包括:
(1)结构强度、疲劳强度及寿命预测。
(2)车辆动力学强度。
(3)载荷谱、结构载荷识别和损伤识别。
(4)多学科优化设计。
最近三年的重点方向是:
(1)轨道车辆关键结构部件的智能结构健康监控技术研究,涉及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软硬件技术研究。
♣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类型
专业方向
博士
牵引
080204
车辆工程
学术型
01.车辆设计及理论
硕士
牵引
080204
车辆工程
学术型
01.车辆设计及理论
硕士
牵引
080204
车辆工程
学术型
02.车辆系统动力学
硕士
牵引
080204
车辆工程
学术型
03.车辆强度及可靠性
硕士
牵引
080204
车辆工程
学术型
04.车辆减震降噪及环境工程
硕士
牵引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型
01.机车车辆结构及可靠性
硕士
牵引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型
02.列车系统动力学
硕士
牵引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型
04.机车车辆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
硕士
牵引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型
06.交通运输
硕士
牵引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术型
01.机车车辆结构及可靠性
硕士
牵引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术型
02.列车系统动力学
硕士
牵引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术型
04.机车车辆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
说明:硕士招生专业是由导师本人填写的,可能有部分老师没有设置,但不代表不招收硕士。
♣ 招生要求
1.生活上需要积极向上,具有合作和奉献精神的研究生。
2.研究过程中能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在科研道路上具有不畏难的精神。
3.具有较强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的研究生优先考虑和重点培养。
4.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能力的学生优先考虑和重点培养(将会和其他重点大学的教授一起联合培养)。
♣ 教学经历
主要从事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任务:
(1)《铁路振动与噪声》(博)(2010-至今)
(2)《计算多体动力学》(硕)(2011-至今)
(3)《专业外语》(硕)(2010-至今)
(4)《机械故障诊断与及监测》(2019-)
♣ 教学成果
近十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其中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名,SKF奖学金4名,利勃海尔奖学金3名,其他学校研究生各种奖学金十余项。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采纳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在三年里培养学生掌握如下知识和能力:
(1)在研究生期间,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机械振动理论;车辆动力学;计算多体动力学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公式推导能力。工程数学基础:矩阵理论;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随机过程;概率统计;小波分析;傅里叶变换;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优化控制理论等。
(2)研究生期间能够熟练掌握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和从事科研项目的实际能力:比如利用MATLAB; VC(或VC++)等熟练编程。会熟练掌握的工程应用软件:ANSYS(有限元分析ABAQUS ; NASTRAN);三维建模:SOLIDWOEKS(类似Pro-E,CATIA 等);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动力学分析ADAMS,UM等);网格划分软件(Hypermesh);优化方向的需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可能需要学习MODEFRONTIER;强度、疲劳方向的需要学习FLUENT和NCODE的FE-Fatigue、DESIGNLIFE等;论文撰写工具Scientific word(Latex);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脑图(也称思维图);基本文字和数据处理工具(Office 系列 ;ORIGIN)。
(3)在研究生期间,具有独立的试验能力与较强的合作精神。课题组每周会积极开展和研究生相近方向的试验任务,需要进行试验和数据处理工作。课题组也会定期进行实际操作与培训。
♣ 科研团队
团队基本情况介绍:
1.课题组的团队的研究方向:车辆动力学、结构疲劳强度及寿命预测、载荷识别、裂纹识别及载荷谱等方向的研究团队。
2.主要成员以实验室导师为主,结合项目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依托于张卫华教授的车辆动力学团队开展动车组减振降噪项目的研究。
3. 团队成员主要有:
校内:实验室老师:缪炳荣(博士)、刘建新(博士)、陈建政(博士)、丁建明(博士)、王思明(博士)等
实验室研究生:谭仕发、李旭娟、史艳民、王名月、杨忠坤、陈翔宇 周凤、蒋钏应 、杨树旺、雒耀祥、彭齐明、裘杨喆、陈辉。
其他学院老师:黄景春(电气学院特邀老师、博士)、尹海涛(机械学院特邀老师、硕士)
4.团队基金开展和其他高校的教授合作研究
另外,课题组每年会与其他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开展合作性研究,比如同济大学的张济民教授(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的副教授祝雪峰(博士),厦门大学的副教授王奕首(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