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简介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要承担过桥梁工程和工程力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以及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项目科研科研课题;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重大工程项目研究课题2项。合作出版专著《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概论与应用》,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9年)、四川省、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2008年)。
♣ 教师寄语
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专业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是高飞的两个翅膀,倾尽全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研究领域
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桥梁服役期间结构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劣后性能强化、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理论等研究。
♣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类型
专业方向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3.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
硕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硕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与健全性评估
硕士
土木
085900
土木水利
专业型
01.桥梁工程
说明:硕士招生专业是由导师本人填写的,可能有部分老师没有设置,但不代表不招收硕士。
♣ 招生要求
招生要求:
(1)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
(2)较强的表达、沟通、交流、协作、写作等综合能力;
(3)具有一定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4)在编程、测试等方面有特长的考生优先录取;
(5)欢迎数学、力学、测试等理科专业考生报考。
研究计划:
(1)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钢与组合结构桥梁;
(2)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钢结构桥梁疲劳性能与抗疲劳是设计;钢结构桥梁疲劳开裂加固方法;在役钢结构疲劳性能劣化机理以及疲劳损伤智能监测与监测等,各领域均有研究基础和足够的经费与项目支撑,可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
(3)通常情况下,研一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有余力者可深度参与团队项目研究;研二主要结合个人兴趣和团队项目进行相关领域的深化研究;研三主要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
(4)个人能力较强且具有进取意愿者,团队进行个性化培养,支持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并全力支持个人能力培养和发展。
研究生待遇:
(1)当前研究项目和经费充足;
(2)理论与实践并重,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重大需求和发展方向;
(3)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全面培养理念;
(4)前沿学术平台、良好科研条件支撑;
(5)开放、兼容,公平、宽松,激励、超越的团队文化;
(6)团队制定了《创新·卓越·英才 研究生培养章程》,研究生的权益具有明确的制度保障;
(7)团队不定期举办讲座、学术交流和出游等多种活动,团队每周举行一次Seminar进行学术交流;
(8)团队鼓励并全额资助有条件的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团队研究生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
(9)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根据表现情况会有固定收入,对于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能力突出者、重要奖项的获奖者等均有较高的奖励;
(10)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知名设计单位工作;团队研究生学位答辩费用由课题组承担。
♣ 教学经历
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桥梁工程、桥梁计算机分析方法
♣ 科研团队
本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研究,一直坚持以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在新结构新材料、施工误差和制造缺陷的结构性能效应特性、运营过程结构性能劣化机理及劣后性能强化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理论研究和高质量科研实践,初步建立了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全寿命过程性能理论及可靠度理论及其关键技术框架。
团队始终坚持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开拓创新型英才为目标,秉持“精勤笃行、锐意进取、超越自我、止于至善”的团队核心价值观,引入全新的核心综合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了“创新·卓越·英才”培养模式并创建了综合能力培育和提升平台,激励团队成员开拓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多年的实践证明,所建立的培养模式以及综合能力培育和提升平台能够在科学研究、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为研究生提供重要支撑,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