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简介
刘学毅,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系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铁路轨道、列车-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学、轨道结构理论与轨道力学、铁道工程动力学等课程,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20余名、博士研究生15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获得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
研究经历和学术业绩大致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与维护理论(2001-2020年),二是钢轨伤损机理与减缓措施(1983-2000年)。
在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与维修养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研究中,任理论研究组组长,指导我国首条无砟轨道试验段综合试验和无砟轨道大规模的设计和修建,获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主持完成了以梁-板-板结构理论为基础的我国无砟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是该方法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的自主创新和深化研究,是该型无砟轨道的主要研发人之一,获铁道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250km/h和350km/h高速无砟道岔研发,分别获铁道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完成了有关桥上无砟无缝道岔方面的研究,创建了有关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有关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对相关的施工工艺与工法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承担了有关无砟轨道耐久性提升技术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无砟轨道结构、材料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完善,提出了增强耐久性的初步措施。主持完成了无砟轨道综合维修技术方面的研究,对无砟轨道运营期间的典型伤损及其形成机理、允许限度及维护标准、维修方法及机具材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得到初步应用。
在我国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整治措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承担了关于减缓钢轨磨耗技术措施方面的研究,对钢轨磨耗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改进钢轨材料质及控制涂油等措施,已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原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重载铁路钢轨波形磨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钢轨波形磨耗形成及发展原因、影响因素及减缓措施,关于波磨成因的研究鉴定评价为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了关于钢轨接触表面疲劳伤损及剥离成因方面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相关的形成发展机理与整治措施,获得成都铁路局科技进步奖。承担了我国第一台钢轨打磨车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钢轨打磨的标准、效果及打磨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得到应用,获得北京铁路局科技进步奖。
♣ 教师寄语
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做事;做什么类型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踏实做人。你如到来,我不敢承诺一定为你做得了什么,但我承诺一定为你做些什么。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轮轨系统动力学及高速重载轨道结构与维护。以轮轨系统动力学、材料宏细观力学为基础,研究解决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城市有轨交通中轨道结构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损伤机理与整治措施。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为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无砟轨道混凝土高频动力疲劳损伤的细观机理研究(批准号51978584,2020-2024年)”,以及川藏铁路高适应性无砟轨道和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项目。
♣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类型
专业方向
硕士
土木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学术型
01.高速重载轨道工程与维护
硕士
土木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型
01.轨道工程
硕士
土木
085900
土木水利
专业型
03.道路与铁道工程
说明:硕士招生专业是由导师本人填写的,可能有部分老师没有设置,但不代表不招收硕士。
♣ 招生要求
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数学力学基础较好,专业知识较扎实,勤奋向上,勇于实践即可。
♣ 教学经历
曾先后主讲铁道轨道本科课程,主讲新型轨下基础、轨道动力学等选修课,主讲“列车--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学”、“轨道结构理论与轨道力学”轨道结构理论与轨道力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