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学与强度团队”
“动力学与强度团队” 成立于2000年,由曾京教授和戴焕云研究员、邬平波研究员牵头组成。课题组共有20位全职科研人员,其中有14人具有博士学位,拥有3位博士研究生导师、7位硕士生导师。目前,课题组共有在读博士生32名,硕士生39名。
一、团队成员






二、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高速动车组、重载和快捷货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及特种车辆:
1)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
2)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设计及参数优化
3)车辆系统结构强度及疲劳可靠性
4)车辆系统关键结构创新设计
5)整车悬挂系统及结构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
6)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7)车辆系统关键部件疲劳强度试验研究
8)列车动力学服役性能线路跟踪试验研究
三、试验设施
1)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
2)转向架高频激振试验台
3)悬挂元件动态特性试验台
4)车体、构架、轮轴及关键结构部件的疲劳强度试验台
5)机车车辆线路动力学试验平台
四、招生学科
博士研究生,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
硕士研究生,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硕、专硕各学科)
五、研究生课程
《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博士,曾京,48学时。
《车辆系统动力学》硕士,罗仁,48学时。
《轨道车辆走行部技术》硕士,高浩、石怀龙,32学时。
罗仁《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六、毕业生去向
团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中车各主机厂、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各城市地铁公司、机械行业相关企业等。学习期间择优支持研究生出国留学和联合培养。
七、代表性科研项目
“高速轮轨滚动失效机制及优化匹配”(国家973计划课题)
“高速列车运行性能综合影响因素研究”(国家973计划课题)
“高速列车谱系化模块构建与集成设计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课题)
“高速转向架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智能高速列车系统应用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基于监测数据的高速列车服役安全性态评估的关键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高速列车车体下部悬吊部件振动行为及可靠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
“摆式列车机电耦合系统动力学及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铁直线电机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及直线电机恒隙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机车车辆系统颤振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长大重载列车三维空间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铁路重载货车轮轨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速列车轮轨型面匹配与蛇行运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动力学性能的高速列车线路运行适应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的流体单元建模及在载液列车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速轨道交通车辆系统动力学行为演化及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
“时速400 公里及以上高速客运装备关键技术”(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
“380km/h以上高速轮轨关系深化研究”(铁道部)
“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仿真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四川省)
“CRH2/3/5/380、CR400系列高速动车组动力学分析、台架疲劳试验、滚振试验及线路跟踪测试”(中车长客/四方/唐车)
“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研究” (中车长客/四方/唐车)
“基于动力学特征的铁路货车状态识别研究”(神华铁路公司)
八、荣誉奖励
“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铁道机车车辆走行部理论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应用体系”(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疲劳断裂可靠性理论研究及在典型结构中的应用”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设计、优化与验证”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九、团队合影

课题组教师于2017年9月合影

课题组师生于2018年9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