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简介
勾红叶,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天府科技菁英),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担任《铁道标准设计》编委,《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等期刊青年编委,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梁委员会委员、桥梁智能检测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等。担任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30余个国内外知名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学位中心抽检学位论文等通讯评审人。 勾红叶是蒲黔辉院长为负责人的“桥梁服役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背景,聚焦“高速铁路桥梁服役安全”,主持和参与完成了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国家/地方标准3部。一作发表的3篇科技论文入选2020年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授权与实审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8项。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京沪、沪杭等多条重大高铁工程中,取得可观社会经济效益。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荣获2018年度科研育人先进个人、茅以升学院土木班荣誉导师、重点实验室实践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案例、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经典悦读”读书活动优秀征文奖、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先进典型、2011-2013学年西南交通大学校级优秀党员、2013-2014学年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2014学年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奖励。 个人经历 2001.9-2005.7: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士; 2005.9-2010.4: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硕博连读); 2010.6-2013.7: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讲师; 2012.9-2016.9: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 2013.7-2013.8: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进修学习; 2013.8-2018.12: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10-2017.10: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Prof. Genda Chen; 2017.10-2019.3: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2018.12-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 2019.7-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 教师寄语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1)桥梁动力学行为及安全评定 (2)列车-轨道-桥梁变形映射、耦合振动及行车安全 (3)桥梁智能检(监)测、评估与加固
♣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类型
专业方向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2.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3.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
博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9.复杂环境桥梁结构安全性
硕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1.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硕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与健全性评估
硕士
土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术型
04.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硕士
土木
085900
土木水利
专业型
01.桥梁工程
说明:硕士招生专业是由导师本人填写的,可能有部分老师没有设置,但不代表不招收硕士。
♣ 招生要求
勾红叶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工学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博士后(年薪20-30万)。每年计划招生博士1-2名,硕士6名。热诚欢迎有志于桥梁服役安全、桥梁动力学和智能桥梁(新工科交叉)等研究方向的优秀学生加入我们的团队。 加入团队研究生从博一/研一开始,配套工作室、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工作站、高性能存储服务器等硬件设施。 在读博士研究生信息 2020级:赵天祺 在读硕士研究生信息 2021级:苏震乾、彭烨、郭敏、杨浩哲 2021级还有2个统招名额 2020级: 陈萱颖 李文昊 陈子豪 梁浩 周思清 2019级: 刘畅 谢蕊 华辉 刘畅 2018级: 杨彪 李梁 杨睿 莫志祥 辜杰 安萌 2017级: 杨龙城 冉智文,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冷丹,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16级: 周文,国家奖学金(排名第1),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特等学业奖学金 龙昊,国家奖学金(排名第6),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特等学业奖学金 和延年,中国港湾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 2015级: 石晓宇,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排名第1),特等学业奖学金 2014级: 许会燕,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排名第1),特等学业奖学金 李凯强,特等学业奖学金 2013级: 滕凌 坚持“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鼓励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定期召开学术交流组会,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将科研所涉及的内容与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的世界性难题与技术瓶颈,引导学生接触科学前沿、探索科学问题,独立思考、突破瓶颈、解决挑战,激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储备了卓越拔尖人才。 截止目前,勾红叶老师共指导25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协助指导4名博士研究生。完整培养研究生5届。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016年排名第1,2017年排名第1,2018年分别排名第1和第6,2020年排名第7),8人获得特等学业奖学金,1人获得中国港湾奖学金,1人获得钱冬生教育基金奖学金,5人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5人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3人获得研究生明诚奖。6名研究生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多人竞赛获奖:1人获得2016年四川省大学生孙训方力学竞赛优胜奖,1人获得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赛奖,2人获得“交大土木设计有限公司杯”2018土木科技月暨第八届研究生结构设计竞赛优胜奖,2人获得2019年第一届西南交通大学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大赛三等奖。培养的硕士生就业于各大铁路、公路设计院以及科研部门,并逐渐成为单位上德才兼备的中坚力量,培养成效显著。 团队成功获得首批“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全院仅2个)。
♣ 教学经历
热爱教学工作,每年主讲本科生专业课《混凝土桥》并指导6-8名本科生毕业设计,担任1届茅以升学院土木班荣誉导师,3届本科班导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5年,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国创项目1项、SRTP项目12项;主持西南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项。积极指导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土木实验竞赛月,多次进行创新讲座。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较好成果:主持教改类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积极推进双语课程《Concrete Bridge》建设:2013年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双语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项,2016年主持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所在团队成功获得首批“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
♣ 教学成果
主持教改类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京沪、沪杭等多条重大高铁工程中,取得可观社会经济效益。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荣获2018年度科研育人先进个人、茅以升学院土木班荣誉导师、重点实验室实践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案例、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经典悦读”读书活动优秀征文奖、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先进典型、2011-2013学年西南交通大学校级优秀党员、2013-2014学年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2014学年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奖励。
♣ 科研团队
“ 百年土木,百年桥梁 ”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并持续开展桥梁工程科研的学科之一,一直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勾红叶是蒲黔辉院长为负责人的“桥梁服役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团队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博士研究生 20 余人,硕士研究生 70 余人,研究力量投入充足。该团队依托 “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 “ 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工程试验中心 ” 和 “ 四川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 ,在桥梁智能检测及养护维修加固、桥梁动力学行为及安全评定、车 - 轨 - 桥变形映射及行车安全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团队以 “ 理论研究 - 关键技术 - 装备研制 - 平台研发 ” 为主线,针对桥梁检测环境恶劣、时效性强、荷载环境变化快等特点,自主研发了智能化快速检测及评估平台,可以有效快速评价桥梁服役安全性能;针对桥梁常见病害及损伤,提出了不中断交通桥梁结构快速加固成套技术;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研发了桥墩防护、边坡防护、柔性棚洞等实用产品,可以有效减少结构损害;针对高速铁路桥梁服役安全,研发了桥梁 - 轨道系统精准形位控制技术,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智能化评价系统和高速铁路沿线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以上成果已应用于港珠澳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浙江舟山群岛链西堠门大桥、青藏铁路拉萨河大桥、重庆长江二桥、涪陵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甬江特大桥等国内多座著名桥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