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名称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推免专业 0814Z1 工程环境与景观
起止日期 2019-06-12至2019-09-15
拟接收人数 1人
联系教师 杨英华老师
联系电话 028-66367592
联系邮箱 swjtu.hjxy@163.com
联系地址 犀浦校区4号楼4551
点击在线报名 返回 

地学学院于2010年11月11日成立,由原属土木工程学院的地质、测绘两个学科和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而成。

1896年,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立之初就设有测量与抄平课程,至1939年土木工程科测绘类课程增至5门,并形成系统。1905年学校设立矿科,开设地质方面课程。1931年设立矿冶系。1938年分设为采矿系和冶金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采矿系和冶金系等系(科)调出,学校在铁道建筑系设立工程地质教研室。1958年,学校创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并于1980年设置地球物理勘探专门化。1959年,学校在铁道建筑专业创办航测专门化,后于1977年设立铁路航测与定线专业,1978年改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3年,地质与测绘学科成立航空摄影测量与工程地质系。1991年,地质与测绘学科分别成立系,即地质工程系与测量工程系。1996年,学校将分属土木、地质、测绘学科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1981年,学校成立环境工程研究所。1996年,从地质学科中孕育并发展的环境学科成立环境工程系。2001年,环境学科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地质、测绘、环境三个学科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我校是中国现代测绘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曾培养过罗河教授(1922级)、方俊院士(1923级)、李庆海教授(1930级)、储钟瑞教授(1932级)、卓建成教授(1946级)、王长进大师(1982级)等学界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

我校也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科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中,仅在地质学科就出现过包括何杰(1906级)、刘恢先(1929级)、陈清如(1948级)、薛禹群(1949级)等院士在内的地质学家,袁见齐、王鸿桢院士也曾在我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校地质专业毕业生在铁路系统一统天下。

我校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著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顾夏声院士毕业于我校并曾于1949-1952年在我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清华大学),我校环境学科毕业生中已有“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奖获得者杨志忠等杰出校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设5个系,即地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信息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消防工程系;4个实验中心,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中心、测绘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消防工程实验中心。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环境控制、市政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地质工程等15个硕士点;设有地质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消防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同时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015年底,学院有教职工156人,专任教师117人,有博士学位90人,其中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截至2015年,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所属地质、测绘、环境三个学科已培养博士150余人,硕士1400余人,学士6000余人。

学院愿景: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院。


最新更新

联系方式

  •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 邮政编码: 611756
  • 硕士招生: 028-66367136/66367138    博士招生:028-66367130
  • 传  真: 028-66367138